当记忆出现空白

关于李健的絮絮叨叨(十)——《月光》



沉淀了一天,终于可以来说说《月光》。

之前听过邢天溯独唱版,李健/邢天溯合唱版,昨晚听了李健的独唱版。原唱羽泉的版本听得次数太少,对演唱者也不了解,外加我对这哥俩印象挺好,暂时不讨论。在我看来,合唱版略好于李健的独唱版,但因为编排的巨大差异,也很难比较,两者都比词曲作者邢天溯的独唱版要好。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中国正在听》的舞台上,那时,是邢天溯在巨墙后面唱给坐在评委席上的李健听;昨晚,是李健唱给下面500位评委听。邢天溯的独唱因为他自身唱功的限制,虽然有些质朴残破的动人感,但不能细究。而且这版后面邢天溯的声音被伴奏压住了,我对这版编曲也不满意。之后李健上台和邢天溯合唱了一段,不知道是因为在这个舞台看到老朋友太激动还是什么原因,他好像拍子又有点问题,整体表达很别扭。因而我对这首歌的第一印象也不是特别好。听完录音版,挽回一些印象分。两个不同声音的对比和录音版的修饰让这首歌听上去好了很多。

先说昨晚的编排,文本分析乐评人写的差不多了,插《摇篮曲》和《送别》,拓展了时空性,又引入父母、子女双方的对话。要按时间来排列,《摇篮曲》是父母唱给尚在襁褓里的子女,《送别》描述的是子女长大成人离家远行,《月光》是在异乡漂泊的子女对父母家乡的思念。从歌曲编排的顺序而言,先是父母的诉说,之后是子女的诉说,到了《送别》是一种相互的倾诉。从歌曲的时间性而言,《月光》是21世纪的民谣,《摇篮曲》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的作品,《送别》是20世纪的“学堂乐歌”。能把一首单一的思乡曲,拓展成一幅跨越时间、空间,交相呼应的作品,从文本意义上让人不得不赞叹一下歌者的素养。细节里歌词、意向上的对应乐评人也写过很多,就不重复了。

编排文本上的精妙没有掩盖音乐上的瑕疵,别的不说,电吉他solo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啊!《月光》的调性其实不适合搞得那么宏大隆重,给我的感觉和《Hi歌》决赛版的《寂静如歌》一样,都是用力过猛,只不过一个更加古典风格,一个更加流行风格。这首歌本来就有点撒狗血的嫌疑,这样搞,有点把一盆狗血变成了一桶狗血,直白得都有点不像他了。理由后面细说。高潮部分器乐+合唱太抢镜了,他自己的声音又有被压制的感觉,那个高音,器乐停止之后光听他的原声好听了数倍,当然,尾音没收好。最后没有繁重配乐的尾声部分,他声音的美好又显现出来了。我还不满意的一点就是《送别》和《月光》的融合没有上次《当你老了》和《玫瑰人生》的融合那么浑然天成,前者没有在原曲上做更大改动让两者的转换毫无痕迹,用童声合唱其实还不如他自己来,也许从文本上他有自己的考量,但作为听众总觉得有些遗憾。

在很多人都在说他只有一种风格时,他们都没有看到他做出的改变。他自己的专辑里没有这么直白撒狗血的歌,就连说起生老病死,也是云淡风轻,只是一句“大海在等候,那条河流“。克制理性深植于他的骨子里,因而就连高音,他也要举重若轻地唱出来,就像所有的感情,底下再汹涌澎湃,你看到的也只是波澜不惊。这是他的音乐,也是他做人的哲学。

我不知道到了四十岁,他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好像,他开始松弛下来,开始愿意展现一点平静下的汹涌。于是,我们听到了前所未闻的一场表演,一个愿意抛弃拿手的”弱混“技术用真音呐喊的李健,一个在歌唱时放纵自己沉溺感情思念父母的李健。也就是这样一场表现,让我看到了那些暗涌,深深吸引我。

除了自我的解放,这首歌我还喜欢的部分还有他的咬字,“悲伤”,“坦荡”,“成长”,每个句尾都处理得非常好,稳定,圆润,有感情。最后一段的吟唱很有画面感。虽然这首歌让我吐槽了很多,但刚才又听了一遍的时候竟然把眼泪听出来了,突然就明白了这场的结果。

PS:这场他后面真是亢奋得厉害,唱完歌跳起来,之后的捂脸,明显是唱完歌情绪放纵得太厉害收不回来了。揭晓结果那里情绪也挺不稳定,开始和Alin开玩笑了,“我愿意”都说出来了,拍了旁边的The One兄好几次,主动说了好多话,几乎全程都在笑,最后不管是第几都要参加突围赛这种话都说出来了,感觉一个开关打开了就关不上了。最后我要说,我苏死了在揭晓了他第二Alin第七之后,孙楠和他握手时,他转头认真地看着Alin,说“Alin加油“的那个眼神。我后来loop了好多遍,每次都是捂着好久不见的少女心只顾着嘤嘤嘤嘤~

评论(4)
热度(16)

© Mirror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