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出现空白

关于李健的絮絮叨叨(十八)——《父亲写的散文诗》


这篇流水账拖了一个星期,只因为这个时刻,这首歌在我听来,有太多歌曲以外不能被言说的情感。

算上这首《父亲写的散文诗》,李老师既故乡三部曲之后可以凑出父亲三部曲了。听CD的时候最喜欢《想念你》里“大海在等候/那条河流”的委婉缱绻。现场把我听哭的却是《父亲》,让我开始欣赏“暖暖余辉温柔如你慈爱的眼睛”的直白深情。许飞的这首《父亲写的散文诗》相比而言,要更加通俗质朴,没有修饰的语言和唱腔,是对生活和父女感情的白描。

可能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生活和年代与我有一段距离,从自身出发,这并不是一首能让我像李老师那样听了一下午听到泪崩的歌,但依旧感人。中国式的父亲似乎总是在实践着父爱如山,静默无言,所思所想要在几十年后女儿翻看日记本时才能窥探一二。“有个爱她的男人/要娶她回家/可想到这些/我却不忍看她一眼”是最真实而又动人的段落。

李老师的版本在歌词上就做了不小改动,讲述者从女儿变为儿子,上面那段改为了“有个可爱的姑娘/和他成了家/但愿他们/不要活得如此艰难”。这段初听并不觉得如何,但结合李老师写父亲的那段文字,才觉情深。父亲病重后,李老师这样写道,“当时我的歌唱事业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他一直担心我的生活。多年以后,我偶尔会想起这个场景,想起这句话,常常不能释然,就像落笔的此刻,我的眼泪又夺眶而出。”对子女的担心和牵挂与子女的年纪地位都并无关系,哪怕那时候李老师已经是个近30的成年人,父亲在病重时挂念的也是儿子生活得是否拮据。这段在这首歌当中也是对前文父亲年轻时的艰辛形成互文。

这是改得我喜欢的部分,也有我不喜欢的部分。“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几场风雨后/就要抹去了痕迹/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不是说这一段写得不好,拉开来单独看或是放在其他语境中都是不错的,这片土地上被遗忘和被辜负的,是个很好的命题,可是并不适合放在这首歌里。从父子亲情上升到时代家国,从故事中人跳离开来成为旁观者,李老师似乎难得展露了一点汹涌又很快把自己抽离出来,格局上是高了,可是情感上却凝滞了。

我其实也明白李老师的用意,他自己说“这么浓郁的歌曲,更应该藏而不漏,更应该含蓄,要懂得节制”,他所崇尚的一直是节制的叙述方式,是说到死亡时不过一句“大海在等候/那条河流”,是从不露出最激烈的表情和情感。这是他的美学,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这是我欣赏他的地方,在他演绎下这首歌依旧有动人的地方,“泪流不止”的悲鸣,拉长的“旧报纸”都让我第一次听的时候热泪盈眶。然而可能是因为有太大期望,又或者是太想找个宣泄点大哭一场,这首歌总有点让我意难平。

节目之后重读了一遍李老师写父亲的那篇文章,《父亲写的散文诗》没有让我落的泪倒是在这里补了回来。不是第一次读,却仍然被戳得心脏酸软。

“现在,每当我取得什么成绩时,她在高兴之余常常会说,要是你爸还活着该有多好。前些天,她在看我的电视节目,当我唱完一首歌,她一个人对着电视机激动得鼓起了掌,还连声喊道:好好好!她把这些当作有趣的事情告诉了我,听后我也乐了,可随后心里却涌出一丝悲凉。是啊,要是父亲还活着该有多好,那鼓掌的就不是她一个人了,他们俩一定会热烈地讨论,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谈话的内容。”

这段文字在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时,仍然能戳得我眼角微湿,看似很cliche的一个场景,却因真实有了别样的重量。

=======和李老师无关的分解线=======

这段时间,我想到了很多人,有李老师,有超儿,他们都曾讲述过父亲离世的事情,可能因为已经过去很久,大多都能坦然面对。可是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刻他们是怎么样的感受,太私密的情感,是无法分享也无法言说的。

作为一个毫不相关的外人,我知道是并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的,我只是在为我想象中的感受而难过,泪流满面不过是一场自我感动。可是知道这些并不能阻挡我在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心中酸涩难忍,并不能阻挡我眼泪快要落下来。有些情感,原来比我想象得要更为汹涌。

那个不愿被提及的人,希望你好好的。

=======

PS:原来想把《十点半的地铁》一起写了,重听了一遍,竟然比昨晚初听要喜欢得多,还是放到下次吧。

PSS:通篇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写啥,反正是无法用之前赏析的心情对待这首歌的。

评论
热度(14)

© Mirror | Powered by LOFTER